查看原文
其他

上纽大校友与你分享本科申请及就读经历 | 2020届马海天

上海纽约大学招办 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办 2022-11-08

上海纽约大学本科招办早前推出了“上纽大,线上见——与校友面对面”在线活动,邀请了来自上海纽约大学三大学科领域——文理学、商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毕业生,分享本科就读体验,以及目前就业深造方面的心得体会。


在此,我们整理出“与校友面对面”活动的文字实录,希望能让更多对上海纽约大学感兴趣的同学和家长,通过每位校友的独特经历与视角,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所学校。


首期活动邀请到了2020届毕业生马海天。她本科就读于世界史(综合人文)专业,荣获了牛津大学授予的克拉伦登奖学金,于2020年秋季在全额资助下,前往牛津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批判性翻译”硕士研究生项目。此外,她还曾入选2020年罗德奖学金在中国区的终轮选拔。




 


 马海天

2020届



毕业中学:

苏州外国语学校

本科专业:

世界史(综合人文)

毕业去向:

牛津大学  比较文学与批判性翻译硕士项目

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奖学金获得者



与招办对谈


招办:我知道你刚到英国牛津不久。能否先介绍一下目前的学习感受?和在上海纽约大学刚刚入学时相比,有何异同?


马海天:我觉得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也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研究背景和经历,他们把各自的研究带入一个更大的学术环境进行交流讨论。这一点和我刚进入上海纽约大学时的感受很相似,都是多元的文化与思维碰撞在一起。


刚入学时,我去见了同为克拉伦登奖学金获得者的同学们,刚开始还有些紧张,就跟初入上海纽约大学时要见到同学们的感觉一样。但等见到了就会发现,大家都非常乐意去了解彼此的研究兴趣,无论这一研究方向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内还是之外。我也见了很多老师和教授,他们都热情友善、平易近人,这也和我在上海纽约大学与教授接触时的感觉很像,大家会像朋友一样地聊天。


招办:能否介绍一下克拉伦登奖学金项目?当初是怎么申请并入选的?


马海天:就克拉伦登奖学金来说,其实你不需要提交额外的申请。我在2020年1月份提交了牛津大学硕士项目的申请之后,招生办会自动把你纳入牛津大学的整个奖学金系统内。克拉伦登奖学金招收的大部分都是英国以外的国际学生,它更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以及学术追求。所以,我当时并没有专门申请克拉伦登奖学金,在收到获得奖学金的邮件通知时,也感到很意外。


最近,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小范围的聚会,几位奖学金获得者在一起在牛津走一走、聊一聊。大家都来自不同的领域,大部分都是博士生,有的学艺术史,有的学人工智能,有的学地理。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了解了不同领域的内容,也发现我们各自领域之间可以就某一方向建立起连接,进行跨学科研究。


马海天同学在英国牛津的近照



招办:其实你也入围了2020年罗德奖学金中国区的终轮选拔。对于申请这一全球奖学金项目,你有什么样的经验?在申请过程中,学校或教授给你提供了哪些指导帮助?


马海天:从大一、大二开始,我们就收到学校全球奖学金办公室推送的各种硕士或博士 全球奖学金项目的申请信息,所以很早就了解到了罗德奖学金项目。大三下学期,我开始申请罗德奖学金。我从暑假开始写申请文书,同时,还需要提供四封推荐信。


当时,我获得了学校的很多帮助,特别是来自全球奖学金办公室Anna Kendrick教授的悉心指导。她是我早前一门课的教授,我和她有着很多学术上的交流。


从我开始着手申请时,Kendrick教授就引导我去深入思考如何言说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探索并确定我未来的学术追求,给了我很多灵感与视角。


进入到一轮、二轮选拔之后,Kendrick教授帮我安排了多次模拟面试,让不同的教授向我提问,这对于我最终的面试有很大帮助。


虽然没能最终入选罗德奖学金项目,但整个参与过程对于我思考下一步要做什么,以及个人的学术研究方向,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马海天同学(右)入围2020年罗德奖学金中国区终轮选拔



招办:你提到申请奖学金项目时需要撰写文书。其实对于想要申请上海纽约大学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也需要提交申请文书。在文书写作方面,能否给这些高中同学们一些建议?


马海天:我觉得对我来说,真诚很重要。这个词说起来可能非常的“cliche”(陈词滥调),但在写文书时,一个真诚的状态非常重要。


其实本科入学还有随后硕士项目的申请文书,基本上我都会改三四遍。为什么会修改?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会纠结。一方面,想要写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另一方面,难免会去揣摩阅读这篇文书的招生官会有什么样的看法。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矛盾、反复的过程。


但最终我会告诉自己,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改变自己。如果你坚持你自己的想法,用适合的方式和风格来加以陈述,阅读文书的人是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你的真诚的。这样真实生动的文书可以让你的人、你的经历、你的品质都“越跃然于纸上”。


招办:当初是怎么决定申请上海纽约大学的?特别是“校园日活动”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分享?


马海天:当时是妈妈跟我说到上海纽约大学,她觉得我应该会很喜欢这所大学,建议我申请看看。了解了之后,我就写了申请文书并提交了申请材料,随后收到“校园日活动”的邀请。


参加“校园日活动”时,紧张和不安当然是有的,因为会觉得有老师在一旁评估你。但对我来说,这更多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希望借这个机会深入了解这所学校,也充分展示自己。当时,我感受到来参加“校园日活动”的同学们都有着很开放包容的心态,愿意去聆听不一样的想法,去了解其他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氛围对我来说很不一样。


我记得一对一面试前我有些紧张,我们的学生大使(peer ambassador)突然走到我身边拥抱了我,告诉我放轻松就好。进入面试区,两位老师微笑着向我问好。整个面试过程与其说是一次考试,不如说更像是聊天或访谈。面试官的问题不是在测试我的学术或知识水平,而是对我的想法和经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放松下来,打开自己,也把很多自己脆弱、困惑,以及依然在探索的一些方向,分享给两位老师。


在准备“校园日活动”的时候,我也设想过老师会问我什么样的问题,并想象自己会怎样回答。其实真正面试的时候,那些问题都没有被提到。但这种模拟练习,帮助我明确了自己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看待事物的视角和对生活的思考是怎样的。到了具体面试的时候,虽然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我依然能够把握住自己就很多问题的核心观点,回答的时候从容了很多。


同学们可能也会问英语水平是不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我觉得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你需要能用英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除此之外,在大家可以了解你的想法之后,英语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最重要的还是语言背后所传达出的想法、视野以及同理心。


招办:你现在攻读的是比较文学与批判性翻译硕士项目,本科专业是世界史(综合人文)。上海纽约大学本科刚入学时不分专业,最迟可以在大二结束前确定专业。你是如何在本科前两年逐步确定了综合人文专业方向的?


马海天:我刚进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最终会选综合人文专业方向,因为当时一心想学社会科学。刚入学时,我们修读了一门叫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的通识核心课程,这门课其实是讲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起源,例如:社会是怎么形成的?政治体系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法律?


甚至还探究更细微的问题:为什么会有红绿灯?红绿灯是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因为红绿灯的发明和出现,它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发展背景和阶段。


这门课让我开始留意很多日常生活中原本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事物和现象究竟是因何而来的?我对这种思考方式非常着迷,它颠覆了我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的视角。


我还选了一门叫“全球现代艺术”的人文课,也正是在这门课上认识了Kendrick教授。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上这门课时,教室里就只摆了一张小桌子,一共只有5位同学。我们5个人就这样围着这张小桌子,和教授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因为上海纽约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课是混着上的。我上这门课时,有三名大一的学生,一名大二、一名大四的学生。每堂课,我们都会探讨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流派,需要读大量文献,进行密集的讨论。教授还经常带我们去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实地了解、观察现代主义艺术到了中国之后,对上海这座城市具体产生了何种影响。


这两门课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大二开始,我选了越来越多的历史课、文学课、哲学课,等到大二暑假,就确定了想要选择综合人文专业方向。不过我仍保持着开放心态,因为上海纽约大学所赋予的灵活性与自由度,如果我之后还想转专业,也是有可能的。


马海天同学(中)与2019届的罗晓玥(右),修读了历史与欧洲研究副教授Alexander Geppert(左)执教的“全球太空时代”课。学期末,两人出色的课题研究给Geppert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Geppert教授鼓励二人继续钻研探索,并邀请她们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两位同学最终有机会前往米兰和纽约,参加技术史学会(SHOT)2019年大会和美国历史学会(AHA)第134届年会,并在会上与世界级学者交流切磋、建立联系。图为三人在米兰会后的合影。



招办:上海纽约大学是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能否分享一下入校之后,是如何适应这一点的?在一过程中,学校给你提供了哪些资源和帮助?


马海天:刚进校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三个字:读不完。在一周的时间里根本读不完教授布置的那些阅读材料,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生词。


帮助我快速适应的这一学习节奏和强度的,首先是学校面向中国新生开设的一门“学术英语”课程。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英语展开本科阶段的学习、做学术研究。在这门课上,我们会有一些课题,相当于是运用英语来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门课程对我的帮助很大。


学校还有一个学术资源中心,中心里有很多老师会专门帮助训练你的学术写作。如果下周要交一篇论文,却不知该怎么写,可以预约一下中心的老师。老师会带我去一个独立的小办公室,和我坐下来面对面聊一聊就这篇论文的想法。老师会从不同角度来启发你,让你就这个题目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思考。


如果稿子写出来了,但却不满意,也可以去找中心的老师。老师会给你提供修改建议,改进你的文章思路和逻辑框架。这些资源对我来说都是很够得着的,只要有需求就可以预约和老师面谈获得指导。


最后,你也可以找教授,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办公时间。一开始我有点害怕,不敢去找教授。后来鼓起勇气找了一两次后,发现教授们其实都很亲和,非常乐于为学生提供指导,也希望学生能来找自己交流讨论。


招办:我知道你除了英语,西班牙语的功力也相当了得。能否分享一下你本科四年来在语言学习方面的经验?


马海天:我在进入上海纽约大学之前学过一段时间的西班牙语,但是因为高考就断掉了。到了大三的时候,我们学校开设了法语和西班牙语课程,我就想着趁这个机会,重新把这门语言拾起来,所以大三上学期修读了西班牙语课程。


我们的课堂人数很少,跟教授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互动,所以课程的难度级别是B1水平,但学完之后其实可以达到B2水平。


在纽约大学进行海外学习时,我也联系了这里的西班牙语部门,修读了西班牙语翻译的一门文学课。这门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不仅让我学习研读了拉丁美洲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在翻译过程当中,提高了我的西班牙语写作水平。


还想补充一点的是,在纽约进行海外学习的时候,我在学术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因为这里的课程更多,可探索的领域也很多。同时,这也意味着你需要锻炼你的筛选和取舍能力,协调安排好你的个人生活和学术生活。


马海天同学在美国历史学会纽约大会上发表研究报告



招办:你刚才提到西班牙语课是小班化教学,而且还分享了修读一门人文课程的小班化学习体检。从你个人的经历来说,你觉得小班化教学的好处是什么?


马海天: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小班化教学的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以及成长,就是变得敢讲敢说。想象你在一堂大课中,置身于那么多同学当中,要成为敢说的那一个需要很大勇气。而小班化的教学会让你和教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分享自己的看法。


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小班化课堂上,每个人都会被鼓励说出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会积极参与思考某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和经历出发,给这一问题注入新的思路。再让这些想法碰撞交流,从而产生更全面、客观、深入的看法。在这里,我不会因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就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够重要,或者过于担心某个想法还不够成熟,就不敢说出口。


我们的学生也会经常跟教授一起走出校园,比如说去博物馆走一走,去咖啡馆聊一聊,这种轻松、自由、平等的交流讨论氛围,很容易让一个课堂形成一个紧密的学术团体。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强的凝聚力,与教授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近,交流起来会更加自如、自信。


现在在牛津大学,我们也是这样的小班化学习环境。我觉得跟我本科上课的方式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可以很快适应硕士项目的学习强度以及高密度的学术交流模式。




推 / 荐 / 阅 / 读




上海纽约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简章正式公布!



上海纽约大学2021年本科入学申请你问我答——文书写作



2021年本科招生宣传手册带你了解上纽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上海纽约大学本科招生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